9月28日(星期二)下午2时50分,我校辅导处邀请拉曼大学心理与咨商系彭开贤主任,透过Zoom Webinar平台为全体高一及高二级学生主讲《共同守护生命:谈自杀迷思与防治》的课题。
彭主任一开始便提醒道,同学们在踏上学习历程之前,需要一起学会关照自己。在讨论自杀的相关议题时,可能会挑起一些情绪或记忆,但是透过自我察觉,便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与起伏。他希望同学们记得在需要协助的时候,可以随时向信任的老师或朋友反映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与需求。
当天,彭主任提出了一般人对自杀者或自杀行为常有的观念,但这些观念很多都是误解,与事实不符,包括以下4点:
● 1. 重大压力的事件(感情失败、学业压力、家庭问题等)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自杀是多重原因的行为结果。根据心里解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的自杀者在自杀前2-4周极可能已经患上心理疾病(忧郁症、恐慌症等),却没有被身边的亲友察觉。
● 2.自杀者真的想要杀死自己?
绝大多数的自杀者想要杀死的是痛苦,总觉得杀死自己是唯一解决痛苦的方法,停止自己的痛苦,透过死亡来改变自己和世界。“自杀”本身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当事人用来解决他所遭遇的无解问题。
● 3.经常提起想自杀的人,不会真的自杀;真正采取自杀行动的人,则不会向别人提起想自杀的念头?
心理解剖研究显示绝大部分的自杀者在执行计划前,都会向身边的人透漏一些蛛丝马迹。(例如:“你不用再担心我了。”、“你觉得如果世界少了我会不会好些?”、“我就是这么令人讨厌。”、“我觉得自己很没有用。”、“我去死算了。”)
● 4.询问当事者是否有自杀意念,可能会引发事主考虑自杀?
询问自杀想法不会引发自杀行为。提问当事者是否有自杀意念可以帮助正在经历情绪痛苦和求助的人。但是,当有自杀念头的人接触到一些自杀方法的有关讯息,就会加速他们的自杀意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