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17

9月份主题书展:阅读与历史 《维梅尓的帽子》:从一顶帽子看全球化02

“维梅尔的帽子”
        卜正民如何对这画作进行解码呢?这幅原名“军官和面带笑容的女子”(1660年)画作,道出了几个时代特征。从社会风俗来说,早在这幅画的前几十年,基于宗教和社会阶层的束缚,荷兰男士不可能和女子如此面对面谈笑风生。但是由于宗教改革后,中产阶级崛起,自由商业贸易也带来了两性间更加从容和平等的交往氛围。

        荷兰的商业贸易如何兴起?画中男士是一位军官,头上戴的皮帽子就是其中一个解答。那是原产自北美洲的海狸。为了获得这些海狸皮,欧洲人通过结盟的方式与北美印第安人部落合作,并以此方式打击另外的部落联盟,以赚得更多利益。海狸皮贸易成就了荷兰成为欧洲富国的因素之一。

        在火器火枪的优势下,北美原住民部落只有挨打,土地资源大块大块的沦失,欧洲人往往得到最终的胜利。伴随着一次次的胜利,不但扩大了欧洲人的野心,亦对新大陆采取大规模征服行动。与此同时,甚至有欧洲人已经遥想横跨北美洲,准备前往他们憧憬另一个财富之地:东方和中国。

        读者在阅读本书,如果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本书出现的人物,并不是我们一般认知的帝王将相或大人物。卜正民通过历史文献上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如一个17世纪普通的欧洲船长、海狸皮商人、印第安部落首领和战士们、20世纪的一伙考古学家的勘察等等,重构当时人们的活动心态,还原历史情境。由于正规历史教育和电视连续剧的影响,一般人认为抽离了“历史大人物”,历史还有什么趣味可言的错觉?但是正如本章带出的讯息,历史里其他层面,如气候、服饰、饮食、疾病、火器等等,恰恰和我们庶民生活越是贴近,就连一顶帽子,也有足以让它构成全球化的因素份儿了。


持秤的女人
        画中的女人,是画家以妻子为模特儿,一般认为这是维梅尔创造力的巅峰之作。在历史学家的眼中
,看到的却是桌面上的秤子和银币。在课堂上,偶尔就有好奇的学生会问,从前不同区域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易?就近而言,在美元还没有成为世界通行货币之前,西班牙的银元曾是世界流通货币的主角,长达两百多年。我们今天称呼美元US Dollar,就是源自西班牙银元的旧称Spanish Dollar。西班牙人在南美殖民地大量开采白银铸成硬币,其中三分一的银币运回欧洲,刺激了欧洲的货币革命。如图中的妇人,就是在秤着手上的银币,也可能是她一家的日常开销了。但是更多的白银,则通过大西洋贸易线,即“大帆船贸易线”(Galeon Trade)流向亚洲,最后归宿于中国。大量的中国陶瓷器、茶叶、纺织品等则成为当中大单的对外输出品。那是17至19世纪初,若换成朝代概念,正值中国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中期年间,几乎当时世界流动白银都落入中国市场里了。这也解答了,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英国大量对中国输入鸦片,从而导致白银又再次流向西方,那是后话了。

        白银和我国历史有关系吗?翻开我们的历史教材:1786年,莱特(Francis Light)向吉打苏丹取得槟榔屿所有权,每年赔偿苏丹“六千元”;1819年,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从柔佛王朝的天猛公手中,取得新加坡统治权,每年付给天猛公“三千元”。其实这些都是当时通行的西班牙银币呢!原来当世界连成一体时,我者他者之间的距离早已不存在。


        维梅尔遗世作品约有四十多幅,尤其用色相当鲜丽磊落,光线更是处理细致。可惜其作品在他于世时没受到重视,逝世后才被发掘,而成为一代大师。不过看完这本书,读者或许会很纳闷,怎么都不是维梅尔的作品鉴赏手册,更加不是他的传记。没错,这本书的魅力就在此,因为最后你甚至会忘了谁是维梅尔,但是你阅读到的却是一副活鲜鲜,17世纪的全球化图像。

       谈到全球化课题,是我们现世无可漠视的一环。近廿年来,历史学界对全球史观(Global History)书写方兴未艾,尤其伴随着全球化议题(Globalization Issues)热络,如何搭起一座从过去的经验,给廿一世纪
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显得更为重要。全球史观,重点并不是谈“整个的世界史”,其价值在于如何建立一种“联系的世界”,从分散到整体,建构一种生命共同体的世界观,这才是它最具价值之处。


附注:
卜正民近年出版的尚有《塞尔登先生的中国地图:香料贸易、佚失的海图与南中国海》(Mr Seldens map of China,2013年)、主编《哈佛中国史》(六册),亲撰第五卷:《挣扎的帝国:元与明》(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The Troubled Empire:  Chin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2009—2013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