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请分享你们在进行HH-2计划期间的特别经历以及面对的困难。
从筹备到发射,我们经历了许多超乎意料的事情,也正因此,本次发射经验毕生难忘。
研发初期,我们发现Arduino Uno的记忆容量不足,这是此次计划的第一个挫折。在烦恼之际,本地电子公司Cytron恰巧在两天后推出了类似,但容量更大、处理速度更快的电板,当下的感觉就像似上天在默默支持这项计划的诞生。再来,我非常感谢Cytron的工程师 —— 黄明哲先生,他给予了许多程式上的帮助,也教会我们如何使用Lora Shield进行通讯,若没有他的帮忙,HH-2也无法成功。
此外,我们在向马来西亚民航局(DCA)提出申请时,也一度遭到拒绝。由于6月学校假期是航空繁忙的时段,发射HH-2的申请被Subang机场否决。经过多次的调解与退让下,才成功获得批准。同时,身为学生的我们由于没有经济能力,在资金方面也遭遇困难。我们在各自的班上自主募款,向身边的人解释并筹募经费,但仍不足够。所幸最后得到一家科技公司老板热心赞助,我们才得以租借氦气瓶。
发射期间,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第一件在发射前一天,降落伞刚缝制完成,来到学校后,我们才发现结还没打好。情急之下,我们想到了常在脸书分享手工制品的蔡美玲老师,于是便飞奔到资讯出版室请她帮忙。蔡老师在了解状况后,便马上放下手边的工作,帮忙我们打好所需的8字结,同时该室也瞬间成为我们的FOB(前线作战基地)。如果当时她不在,HH-2就无法如期发射了。
再来更夸张的是,发射前一天我们的氦气球还在印度,没有气球根本就无法发射。还记得当天早上我打了40多通电话到相关部门,包括Poslaju、气象局、KLIA-2及博特拉大学。首先是向Poslaju确认气球所在地,得到的消息是6天后才会送抵马来西亚。当下听到后,我们差点昏倒,因为已经没有条件等待。经过讨论,我们寻求两个可能性的支援:马来西亚气象局(MET)与博特拉大学(UPM)。气象局的回应是:气球为国家财产,无法卖或给我们。于是,我们只好战战兢兢地打给最后的希望 —— UPM,我向一位教授说明状况,他要我等待10分钟让他去检查实验室是否有多余的气球。10分钟后电话响了,好消息,有一颗额外的库存!虽然不符合我们原本的重量设计,不过在大略估算后发现仍可使用,我们非常兴奋,立即把行李搬上校车,驱车到UPM拿气球。
我们在UPM受到热情友善的对待,该位博士也把气球免费送给我们,但条件是必须时时汇报进展。之后,他还带我们参观Putra Space的实验室,让我们看一台可接收人造卫星讯号的大型天线。我们进行了许多技术与知识上的交流,他也提点我们发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最后则是在准备回收时,收到了探测器即将着陆的讯息,我们很着急,因为它将降落在海上而非地面。当下马上急着寻找渔夫带我们出海回收,此时恰好一位友族同胞从我们面前路过,伟伦老师便向前询问是否有船可带我们出海搜寻,没想到他竟答应了。我们谈妥价钱后,渔夫便去准备出海所需的燃料与器件。与此同时,我们小组展开讨论决定出海与留下的人选,毕竟这是一场赌上性命的冒险。最后大家决定一起出海,为避免出事却无人知晓,我们便在脸书发布信息,表示若下午2时以前我们没有报平安便请报警。将近1小时后,渔夫终于准备就绪,我们很兴奋地上了船,开始这趟回收之
旅。出海的路上,许多经过的渔夫告知风浪很大,海象非常不好,劝我们尽快回岸,可是我们当下一心只想找回那个探测器,所以便继续前进。眼见离岸越来越远,心中既恐惧又夹杂兴奋。离岸将近12公里时,因组员们都感到极度不适,我们便停下讨论是否该继续前进。组员们决定不再向大海挑战而返回岸上,当下我有点失望,但事后才意识到这决定是对的,要是真的出海至离岸40公里,极可能已经罹难。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真的非常幸运,全程一直都受老天眷顾。如果在当时其中一环出差错,我们就不会成功。此次的发射气球之行,可说是一场大冒险。
8.对于没有成功回收HH-2会否感到遗憾可惜?
当然觉得可惜,毕竟花了大约1年多的心血在这探测器上,它就犹如我的孩子般。当最后确认真的找不回后,我心里郁闷了很久,甚至回到家看着空空的桌子流下了眼泪。此外,HH-2上也承载了许多仪器和资料,例如气压、GPS、影片等。我们利用追踪时所测得的气压,换
9.谈谈深刻影响你的人或事件。在梦想的路上是什么支持你坚持不放弃?你的座右铭又为何?
首先,影响我最大的就是我的“义父”—— 陈伟伦老师,没有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他常在我失落时给予陪伴,指引我人生方向,也时常督促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得以发射这颗气球也要感谢他的全力支持与帮助,没有他,我们将难以完成这个计划。他有如我的父亲,也是我的挚友。
另外,还有黄树群老师。在一个偶然的机缘下,我加入了机器人学会,而当时黄老师邀请了我和嘉庆学习一个新的技能 —— Arduino,这个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就此成为我人生中的助推器。如果当初我没有接触Arduino就不会有今天的HH-2。老师时常给我许多督促与建议,同时也给予我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接着是教务处的许梅韵副校长。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初三时,我向她发表我的第一个计划“HH-1 MARS LANDER”。后来阴差阳错下,我当上了2016年全国独中科学营开幕仪式的组长,并由此更深入地认识了许副校长。在此次计划里,许副校长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与帮助,包括取得校方的批准与校车的租借等。如果没有许副校长的帮忙,我们绝对不会那么轻易达成目标。
此外,我还想感谢一个对我来说很特别的人,他让我学会了成长、面对、珍惜和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也许现在他已不在我身边,不过我非常、非常感谢他曾经出现在我的人生里,为我带来阳光与温暖。
有太多的人需要感谢。感谢我老妈、氦鹰探空计划主导人陈奕盛学长、马老板、Cytron工程师、刘凯铷同学、陈慧琪同学、马来西亚航空局、UPM Putra Space、蔡美玲老师、带我们出海的渔夫、实验室助理们等人。
我会如此不轻言放弃,是因为这是我中学最大的梦想之一,当然要坚持到底。另外,班上同学们也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还记得当初向大家筹募发射款项,目标原为六百令吉,后来竟然筹到了一千令吉,同学们对我的信任与期待是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我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亚里斯多德的“没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一个疯狂的混合体(No great mind has ever existed without a touch of madness)”和爱默生的“热情是勤奋之母,没有热情就无法实现伟大的目标(Enthusiasm is the mother of effort, and without it nothing great was ever achieved)”。
10.有什么话想对兴华的学弟妹说?若要进行类似的计划,需要具备什么特质与条件?
可以定义你人生的不只是考卷与成绩单,在这个年纪我们都很迷茫,总是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世界也希望我们成为他们所想要的 —— 一个努力读书的乖孩子,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可是请你记住,你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与同意,最重要的是你要认清自己的样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学会塑造自己、活出自己,没有人能够永远伴随你。你只会活一次,世界很大,不要限制自己,要勇于发展自己的兴趣,挑战并突破极限,勇于尝试并失败,失败永远是种选择,无敌的成功是无数次失败的产物。还记得高一始业辅导时,叶福兴讲师询问我高中的目标,我就懵懂地简单回说:“我要打破界線(break the boundaries)”,现在我也成功完成当初的目标。乔布斯曾经说过:“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如果你问我何来的胆子去进行这项计划,也许是傻到一种境界后便不再害怕了。
如果有人想进行类似的计划或任何事情,我想都必须拥有满腔热血,钛一般的毅力,也要勇于失败,愿意承受随时回到原点的情况,否则绝对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11.你未来会继续往这方面发展吗?谈谈你对未来的展望。
我本身是一位太空探索的忠实爱好者,最大的志愿莫过于发射自己设计的太空探测器,并成为一名宇航员在月球、火星上漫步。所以我当然会往这方面继续发展,而我也正计划下一次的气象球发射,期望可以吸取前车之鉴,作出改善以能成功发射及回收,弥补HH-2的遗憾。希望毕业后可以进入我的首选大学 ——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不过目前仍需好好努力才能达到入学标准。当然我也希望有机会加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NASA。我期望自己可以继续坚持初衷,突破那些前人认为不可能被突破的极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