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 2017

全国独中天文学识工作坊 主题四:天球概念、四季星空、地理纬度和星空的 关系、星空长时间内的变化

       
郑凯尹 (初二勇)报道      

       第四场活动主题为“天球概念、四季星空、地理纬度和星空的关系、星空长时间内的变化”,主讲人是张惠洁老师。首先,张老师给每位老师分发两张分别为南北和东西的星图,指导大家辨认投影在天球表面上的星座。天球是人类假想的一个圆球,里面包含许多我们所观测到的星星。

      “靠近赤道的国家在不同时间能看到不一样的星星。如果是在南北两极,常年只能看到北斗七星或南方十字座,原因是它们低于地平线所以看不到。”

        张老师说,如果有一个天球仪,就可以用刚才所分发的星图来辨认真假。天球仪是将星空表示在一个球上的一种天文仪器。在天球仪上恒星和星座的位置可以不变形地显示出来,但是观看天球仪的人是从仪器的外面来看它上面所显示的星座,因此它实际上是天球的一个镜像反射,我们看到的星星就如照镜子一样,映像是相反的。

        张老师也为大家介绍黄道十二星座,她说,人类古文明就是靠星座来辨认月份和季节的。从前,人们由星座的外形配合神话来为各个星座取名。当时在天球赤道附近跟北天的星座大多是以西洋的希腊星座神话为基础命名的,这是因为这些星座在北半球的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地就可以看得到的,所以大多自古就有比较一致的名称和形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黄道与天赤道附近的星辰,区分为二十八个星宿,又再分成四大星区,分别是东方青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每个星区各有七个星宿,每个星宿也都有各自的吉凶与个性,可说是中国的十二星座占卜。

        为了让在座的老师们更具体地了解四季星座的东升西落和地球公转,张老师邀请六位老师出来演绎四季星座的变化和地球绕太阳公转。

        接着,张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地理纬度和星座之间的关系。她说,其实天空中的星星与地理纬度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在北极圈附近只能看到北斗七星;南极圈附近只能看到南方十字座;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就能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不一样的星星。
        

        张老师与大家分享她在世界各地拍摄的特殊天象。她说,其实不是天球在转,而是地球自转导致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星星。北边的星星不会升或降;南边的星星则东升西落;而我们在北半球是无法看到南极附近的景象,因太遥远了!

        要开始星空观测,最基本又最简单的便是从辨认星座入手。开始星空观测之前,需确认以下三点:第一、观测方向。第二、观测地点的纬度。第三、确认日期与时间。星图上的东西方向和地图的东西方向相反,因为看地图时是往“下”看,而看星图时是往“上”看。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春分点的位置移动。早前,春分点位于白羊座;现在位于双鱼座。在2567年后,春分点将移动至宝瓶座。

        最后,张老师告诉我们天文学和占星学的差别:“天文学大部分都透过科学的方法观察、研究及理论证明。占星学则是伪科学,通过星座预测个人的性格及未来,并没有实际的科学论证。” 听了张老师精彩绝伦的演说,全场不禁热烈鼓掌,大家都获益匪浅。








进阶培训助益教学
马佩君老师(地理老师)
        曾经参加过几次的天文讲座,惠洁和伟伦老师都会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再配合精美的简报让我们很快就掌握艰深的天文知识。


        工作坊从上午8时开始至晚上10时,虽然时间很长,但坐在台下学习的我们,总觉得意犹未尽,建议下次再办,时段可以增加至两天。每次听两位老师的讲座,都会有满满的收获,尤其是星空观测的部分。平时上课,我们只能用影片或照片来展示星空的影像,很难有机会带领学生利用望远镜来观测。较遗憾的是远距观测的部分没有进行实际操作,所以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西藏满天星斗的天空,可以想象那画面一定很震撼。

天文的课程占高二地理课程的一小部分,老师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借着自己的兴趣,去吸收和学习更多的相关信息。所以老师们也和学生一样,需要参加培训课程来提升自己,感谢校方在此方面提供了进阶的培训。

永不言倦的热情
陈淑娟老师(科学老师)

        这项活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晚有幸观测到木星,而不再只是通过照片观赏。第一次,我亲眼通过望远镜真实观测到木星!当时感觉很兴奋,画面震撼又真实。虽然木星离我们很远,但我却用望远镜观测其表面和卫星。


        浩瀚的宇宙究竟有多奇妙呢?奇妙,一切都恰恰好,不多也不少。这叫我如何相信一切都是巧合、一切都只是一场大爆炸后的意外呢?我很感谢当天所邀请的主讲嘉宾——惠洁老师和伟伦老师,他们非常用心地传授我们相关天文知识,并与我们分享他们观测的经历。一整天的活动下来,身体虽然疲累但精神丰盛!就因为他们永不言倦的热情,让我更能领略“享受其中就不会累”的道理,再次感谢他们。此外,当天的负责同学也很用心,充足的筹备工作使营会顺利进行。感谢所有愿意付出的人,成就我们这次的收获。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