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半前,当九十岁的父亲与八十岁的母亲相继生病,张曼娟老师遽然辞去教职,成为一名照顾者。“照顾者”的身份,让她重新思考人生,重新思考大人该有的样子,重新思考“我辈中人”的课题。她说:“大人是一种心态,跟年龄无关。大人,要可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能为别人的生命负责。现在很多的老人都不开心,原因是年轻的时候太委屈,无法做自己。”她建议,我辈中人现在就跟前半生和解,成为知足而快乐的老人吧!
“所谓我辈中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期许,从现在开始,找回自己,并且成为自己。”
由马来西亚佛光山、国际佛光会、佛光文化及普门杂志主办,星洲日报和兴华中小学校友会联办,孝恩集团赞助的张曼娟老师《我辈中人 —— 写给中年人的情书》新书发表会于6月24日(星期日)下午2时至4时在我校陈开蓉大讲堂举行。现场吸引了逾400名读者出席聆听。
现在就让自己自由:不必追求那么多物质
张老师经历了人生走到半百的阶段,才发现名牌、头衔对自己而言都不重要,不需要特别去争取。就像人年纪大了,并不追求长寿,追求的是健康。“眼看父亲被精神病困扰,夜晚无法入睡。不管拥有再多,当时他要的只是一颗安眠药,让自己睡个好觉;人活到老,需要的也许只是一台轮椅而已。”张老师表示,人快不快乐的原因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是在于所拥有的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
人若无法做自己、让自己自由,那活到晚年也一定会很不开心,进而积累一肚子的怨恨,甚至变成很难照顾的老人。那,中年人要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成为大人呢?张老师认为,有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很重要。
让自己成为自己
张老师表示,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都不被鼓励做自己,但许多杰出人士都和别人不一样,也说明不一样才能成功,因此无须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我们生下来,是父母的儿女;求学时期是老师的学生;工作后是公司职员;结婚后成为别人的丈夫或妻子;生儿育女后成了孩子的父母;老了是祖父祖母......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做自己?做自己有多重要呢?”这些不同的身份束缚着我们,我们被规范活成必定要有的样子。不停地磨平自己的棱角,害怕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做没必要的事,说不是自己想讲的话。张老师说道:“从众会让人失去自己。当我努力符合别人期望,去扮演另一个人的时候;当我把别人当成生存目标,忘却了自己需求的时候;当我太渴望别人所拥有的东西,忽略了自己也有珍贵特质的时候。总而言之,当我不是我自己的时候,我就不快乐。”
你是否了解自己呢?当真正了解自己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因为只有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进而去取舍。如果不能做自己,哪怕拥有再多别人渴望的东西,也不会满足;哪怕过着令人称羡的生活,也不会快乐。因为那不属于你,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于是,回首人生只感到空虚。
“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风格,才是真正的大人。”张老师如是说道。
学会拒绝才能做自己
“一个人想要做自己,就算伤害了别人也无所谓吗?”张老师表示,每当她在脸书或是公开场合提到“做自己”,就会有人不以为然的质疑。“我也觉得疑惑,‘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洪水猛兽?忠于自己就一定会伤害别人吗?为了不伤害别人,我们不能做自己,只好一辈子伪装成另一个人,直到老后,压抑的情绪一股脑爆发开来,愤怒、委屈、怨天尤人,成为一个可悲的老人。”
因此,她认为,有时候自私是一种“美德”,要开始学会拒绝别人。她举出心理学家荣格的话:“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与现场观众共勉之,接着说道:“关于拒绝,我此刻的想法是,如果不拒绝那些不想做的事,就没有时间与心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了,这是生命的浪费。”或许,拒绝的过程会带来伤害,但一定要懂得把它放下。
总的来说,“做自己”,就是不再为别人的期待而伪装,走在自己的轨道上。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值得庆幸的部分,向前走吧!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