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一开始,宋老师就带领我们进入“从早阅读趣:晨读推广实务分享”环节,通过台上学生和台下老师进行“实境晨读十分钟”。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的养成并非一蹴可几,需要长期且持续不断的进行方能见效。“晨读十分钟”是指每天早晨在学校正式课程开始之前,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书籍或文章,安静的进行十分钟的阅读活动,每天持续的阅读习惯,比起任何活动,更有深耕效果。接着,宋老师与我们分享依序使用四个层次的提问法,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所阅读的文本。该提问理念采用ORID,又称“焦点讨论法”。
(一) 焦点讨论法的起源和内涵
焦点讨论法 (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源于约瑟夫·马休斯 (Joseph Mathew)在二战后创立的一种艺术对话形式,这种对话形式认为:艺术欣赏其实是一种由艺术品、艺术家和观赏者所构成三方对话,艺术就是在对话之中思考建构个人的意义。马休斯及其大学里的同事把这种对话形式用于教学之中,在不同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思考。同时,这种对话形式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能够灵活地适用于多种课程,效果显着。
马休斯的艺术对话形式后来经由 ICA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的推广而发展为一种聚焦中心的讨论组织与问题设计方法,即焦点讨论法。焦点讨论法通过科学有序的问题设计,引导参与者感知体验、聚焦讨论、反思评价并协同决策。如今这一方法已经在会议组织、新闻访谈、员工培训与企业决策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更有国外的研究者将焦点讨论法用于学校工作和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理想效果,值得借鉴。
焦点讨论法基于人类对于外来刺激的反应过程,提供了一个科学有序的问题设计模式,这一模式由四个不同层级的问题类型构成,因此亦被称为 ORID 模式:
通过宋老师带领大家进行“焦点讨论法”后,我们对阅读策略和提问理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反思。要把阅读做得深入,老师带领的讨论过程非常重要,这让我们看到“学习正在发生”,讨论不是一种简单的浅交流,而是具有批判性的深探究。提问和讨论环节设计得好,是带领学生对未知结果的创造性探寻,有聚焦、有秩序、有效率的理性发言,促进知识传递与信息共享。
此外,宋老师认为,晨读有三部曲,老师应鼓励学生:一、在晨读时多元的阅读;二、晨读后有策略、有方法地提升核心问题的思考;三、要能说出这本书所带来的用处。宋老师把阅读理解与策略的概念设计到晨读和阅读课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读解能力,让他们读得懂、学得会,知识自然就能带着走。宋老师长年致力推广扎根式的阅读,希望学生们能经由阅读,储备面对世界的能力,她反复强调:“阅读是决定个人竞争力的关键核心,关乎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是终身适用的自学能力。”
针对学生的阅读品位,宋老师也与我们分享重新认识阅读的四大步骤,
一、尊重孩子选书的权利;
二、教会学生选书的原则;
三、善用随手记录的策略;
四、指导学生扩大阅读书类。
若孩子爱读的书素养或品味不高,这时候不要直接否定他,反而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同理他,先肯定他的阅读兴趣,再慢慢引导他,让他读得多元与精巧。很多时候,需要教会孩子用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所谓的价值观与看法,和他们多沟通、交流,讨论内容,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学会如何选择和阅读一本好书。她说:“当一个阅读者能替自己拟定短期、中期、长期的书单时,才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阅读者。放手让孩子选书,也是培养其阅读品味与阅读鉴赏的方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