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17

多元教学创新教育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黄乐仪老师报道
        11月12日(星期六)上午8时至下午4时35分,我校于忠礼堂举行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大会邀请现任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育系助理教授的杜伟强博士和拉曼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张运华博士担任评审,就所有论文进行点评。其中,“最优秀作品”奖非中文组得奖者是Ms Regina Maria Ambrose 和Ms Shanthini Palpanathan,论文题目为“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Using Google Document in Enhancing Writing”;中文组则由黄燕娣老师以《从共学到乐学:高二数学科合作学习之教学行动研究》荣获。

        非中文组“最佳口头报告”得奖者为Ms Evon Juliana和Ms Malar Malini,她们所发表的论文为“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Investigating Learner Autonomy,      Benefits Gained &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EAP Course among Senior Three EAP (2) Students”;中文组“最佳口头报告”奖由郑桂妮老师荣获,其作品为“High School Students’ Affects, Self-Reflection and Strategies Use for Mathematics Test: A Cluster Analysis”。

        是项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以三个场次进行,共有12篇论文在会上发表,董总课程局主任林美燕亦率领共三位代表出席。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第一场次 英文教学中心贯彻以学生为主题学习模式的研究

         
        首先,大会播放历届教享悦记录短片《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全体与会者了解我校从2010年开始至今,6年来“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花絮,回顾往昔努力,展望教研硕果。

         第一个场次,英语教学中心蔡佩贞老师发表“An Evaluation on the Benefits of Collaborative Writing Using Process Approach”探讨协同写作在过程写作的好处评鉴。接着,Ms Evon Juliana 和Ms Malar Malini发表“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Investigating Learner Autonomy, Benefits Gained &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EAP Course among Senior Three EAP (2) Students”探讨高三班级学术英文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利将来课程设计。 

        电脑辅助英语教学(CALL),例如:利用谷歌文档进行电脑辅助写作是否能让学生在没有恐惧和更为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积极态度,以催生高素质的文章?Ms Regina Maria Ambrose和Ms Shanthini Palpanathan发表“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 Using Google Document in Enhancing Writing”与大家分享以我校114位高一生为例,探讨采用电脑辅助英语教学中的谷歌文档对加强写作的有效性。

         接着,Ms Radha Steven和Ms Rebecca David通过发表“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Flipped Classroom’ Methodology Students for Improved Learning Skills and Enhanced Learning Domains in their English Language Performance”,探讨“翻转课室”教学法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改善学习技巧和加强学习领域的影响。


论文媲美国际水平
         杜伟强博士针对第一场次老师所发表的论文进行点评,他表示本身已经参与三届“教享悦”,我校英语教学中心的老师都交出了好成绩,表现一年比一年出色,老师们发表的论文甚至媲美国际水平。如今,网络教学颠覆以往面对面的直线教学、协同学习已然成为国际趋势,例如“学思达翻转教育”就取得很好的成果。老师们发表的相关论文契合我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推进协同学习。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第二场次 初步探究我校“协同学习”成效

       
        第二个场次,首先由黄燕娣老师以《从共学到乐学:高二数学科合作学习之教学行动研究》和大家分享其以授课的3个班级的135位学生在老师改变教学模式、推行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行动研究成果。她喜见学生对合作学习抱持高度的认同感,在实施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后,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在自我认识、学习计划与学习习惯都有明显的改善。

        张喜崇老师发表《教师对于“协同学习”理念与实践的认知初探》,根据我校104位参与校内举办的“协同学习”工作坊后量化和质性回馈,一同探讨我校推行“协同学习”的概况,并针对教师的反馈,对行政层提出建议,同时也对教师和未来研究提供一些看法。

        李天岱老师透过《小说题材的“合协学习”教学成果研究报告》与大家分享他实施佐藤学“三个角色,四个沟通,三个相遇”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学习小说题材作品的教学活动。

        林卿卿老师的《提问策略在高中古典小说的教学实践——记一场外来教学的课堂风景》分享其观察来自台湾师范大学李蔚帷老师如何运用“学思达教学法”教导高二课本三篇古代白话小说:《林教头风雪三神庙》、《林黛玉进贾府》和《群英会蒋干中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与评论能力。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第三场次 探究师生各面向的学习适应

        

        第三个场次,首先由黄燕娣老师发表《高二学生学习适应之研究》与大家探讨高二学生的学习适应(包括学习态度和习惯、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人际关系四个层面),并提出对学校、教师和未来研究者的建议。

        接着,李辉祥老师分享《初一及初二级学生学习EQ现况之探讨》探讨初一及初二学生学习EQ现况,了解初一及初二学生EQ智商及学习EQ课程态度,同时也探讨不同性别、年级、父母教育程度、学业等级及操行等级与EQ智商及学习EQ课程态度的差异,并进一步探讨EQ智商、学习EQ课程态度、学业分数与操行分数相互关系。

        许梅韵老师《寻找大象与骑象人之间的杠杆——探讨协同学习的操作条件》分享其对29个班级的课堂教学做观察,提出有利于推展协同学习操作条件的建议及想法,以期将学生从传统授课的方式释放出来,在教室里构筑“共同学习、分享探索、交流与思考”的“协同学习”的气氛。

        郑桂妮老师通过“High School Students’ Affects, Self-Reflection and Strategies Use for Mathematics Test: A Cluster Analysis”与大家分享其对学生数学学习态度(ATM)、自我反思(SRIS)及学习方法与数学表现的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四组不同学习表现的组别,进而确认预测数学表现的最佳项目。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嘉宾整体点评 来年改变“教享悦”形式,全校多元分享激荡思维

        


        活动尾声,大会安排两位嘉宾就当天12篇论文展开整体点评与建议。杜伟强博士首先请大家思考:我们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他说,本身近期到香港做教学研讨,发现到处都在提倡共同学习。

        “学生在学习,我们也要学习。教育研讨是老师对自己教学的一种尊重,兴华的“教享悦”可谓全马办得最透彻的。在大学,教授做研究会提升KPI;但是在中学却不会,我本身也曾在兴华任教两年,知道独中教师业务非常繁重,在座的各位中学老师却能够在没有奖掖制度下百忙中抽空进行教学研究,十分难得,精神可嘉!”

        他建议我校来年改变“教享悦”形式,从老师群当中推选两位老师做教学上的点评。

        “我和张博士只能做学术上的点评,真正站在教学第一线上的是你们。今天很高兴看到各位老师们就你们的专业提出高素质的提问。改变‘教享悦’形式,能够鼓励更多老师发表教学上的见解,我认为可以设置报告型的项目,全校一起坐下来展开思维激荡。每一个老师都有发言机会,老师可以就 ‘你在班上做了什么?’呈现分享;比较害羞的老师可以制作海报来表达,透过展示的海报表达自身教学理念。我们可以比较多元化,再从各小组之中遴选最佳作品。”

        杜博士不忘提醒大家,教育的成果不是直线呈现的,他提出两点:一、学生和老师都需要时间验证教学成效,再以几年的时间展开质性和量性的比较。二、教研需要投注大量的心力,教育的改变是隐性的,学生需要时间潜移默化,慢慢成长。

        无论如何,老师们愿意为教育展开教研工作,十分值得鼓励。

第六届“教享悦”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会 黄秀玉校长:在现在条件下寻求进步

      


        黄秀玉校长就本届“教享悦”提出观点,她表示,今天两位点评嘉宾——杜伟强博士与张运华博士的点评,是非常学术研究导向的,对我校全体,特别是就读硕士课程的老师很有助益。

        她说,很多老师都在做教学上的探索与改变。建议明年“教享悦”可以改变模式,以嘉年华的模式呈现,让老师以多元的方式呈现,促进更多的交流。21世纪的教育不再需要单打独斗,各学科一定要萃取精髓,深思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教学困难是什么?就研究课题组成PLC进行研讨,协作完成对教育的探究,解决教育面对的困难,

        “别人的理念、做法不一定适合我们,但是我们要很清楚独中的定位,比如我们班级人数不可能是25个学生,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办得不输国际学校!不要因为不可改变的因素,我们什么都不做。”

        她指出,此次师本的研究课题,跟着学校的发展方向,甚至跟世界性的发展方向平行而进。教育也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性的内容,更重要是帮助学生建构全方位综合能力。孩子的能力其实是需要老师去调动及培养,同时收取教学相长之效。此外,在学习共同体的前提下,我们也可以把家长纳为助力。

        现代课堂教学的趋势是以学习新知识为载体,再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学习活动让它起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建构全方位能力。“借助同侪之间互动的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建立高思维,使他愿意去思考、思考得更全面,以迈向学习的巅峰。”语末,黄校长期许老师们继续加油更上一层楼。在我们现有的条件底下能够去落实更前瞻的教育理念。


迈向教育大未来 2016年教育研讨会(二) 教育专业成长分享会/讲座

 

黄乐仪老师汇整
        11月21日(星期一)上午7时20分至下午3时50分,我校于陈开蓉大讲堂举行2016年度第二场教育研讨会。四个场次的教研会共展开六个课题讨论及一场讲座,主讲人为拉曼大学副校长尤芳达教授,讲题是“如何通过资讯化提升独中教育素质”。

        许梅韵副校长为教研(二)主持开场导言。她说,迈入21世纪教育面临大环境的改变,我们要深思如何培养孩子21世纪的关键学习能力。2017年我们即将迎来首批KSSR初一新生,全校也将进入常态编班制度,老师的教学应该产生怎样的改变,以照顾到常态编班下的每一个个体,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方向与使命。她勉励老师们善用PLC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组织教育行动研究小组,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建构协作文化,产生更多实实在在教育研究成果。

        教研(二)进入第一个课题,由英语教学中心莫壮燕副校长、Ms Evon和Ms Malini与大家一同探讨“Are You a 21st Century Teacher? ”,分享21世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特质。第二个课题,由郑桂妮老师与王翠玲老师主讲“Integration of ICT in Classroom Teaching ”,分享她们前往新加坡进行前瞻教育考察的成果。

        接着,教务处朱键鸿老师主讲第三个课题《学思达教学法》,与大家分享其参加台湾“学思达”教学法创始人张辉诚老师的工作坊所获:学思达教学法与实际进行方式,并分享了他在尝试使用此教学法的反思。教务处邱咏芳老师接着与大家探讨第四个课题《融合教育》,分享其于九月中旬参加留台联总所举办的《融合教育&适异教学法》工作坊的学习心得。邱老师表示,融合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教师及家长认识,接受及尊重个别差异,从而推动个人成长以及建构和谐社会。

        第五个课题,由苏进存副校长、林雁冰老师与符彩英老师主讲《北京教育考察》,与大家分享于9月9日至9月17日,在我校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博士率领下,包括董事会代表、正副校长、行政主管及教师共二十七名成员组织教育考察团赴北京与两所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以及两所中学:北大附中与北京四中的交流与参访的硕果。此行兴华北京教育考察团亦成功拜会北京市侨办及国侨办,为日后学校寻求教育资源有着极大的助益,也开启了马中教育开拓海外教育资源的新篇章。

创新思维 不断更新 2016年教育研讨会(三)之教育措施研讨


黄乐仪老师汇整
        11月23日(星期三)上午7时20分至下午4时,我校于陈开蓉大讲堂举行2016年度第三场教育研讨会。教研会共展开三个课题,并由教师团体分六组讨论。相关课题如下:

        课题一《如何实践社会服务计划,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情操?》;课题二《以培养 21世纪能力为目标,在常态分班下,教学如何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以及课题三《如何形塑班级学习共同体 /学生学习群,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 黄秀玉校长为教研(三)主持开场导言,训导处主任李荣兴老师、教务主任许梅韵副校长以及苏进存副校长分别就上述课题展开引言。

        课题一《如何实践社会服务计划,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情操?》与会老师分别就服务时数、服务“护照”如何结合高三毕业服务奖、统筹单位、如何取得服务证书迈向毕业门槛等观点展开讨论与交流。

        课题二《以培养 21世纪能力为目标,在常态分班下,教学如何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师团队积极讨论在常态分班的体系下如何以跨科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学习单的设计必须具备引导性质、老师扮演适时介入与引导学生的角色、树立目标培养每个年级能带走的能力等。其中,黄树群老师更以QR Code的技术应用主持会议,示范如何将新科技融入教学当中,勉励大家对新科技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21世纪,老师的角色已逐渐转换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师,老师的教学法也应与时并进、相应提升。

        课题三《如何形塑班级学习共同体 /学生学习社群,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老师们就学习共同体具体的操作方法、评估方式、教师团队的培训等面向提出交流。当今的教师已非传统观念的教师,教师若要支援生命共同体的教学,除了需具备小组协调能力,也需具备高情绪商数(EQ);学习共同体的推展并非能立竿见影,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付诸努力、一点一滴促成。

        苏进存副校长为课题(三)进行总结,他表示建立学习共同体是为了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协作学习等模式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元素,教师应深入了解其真正的核心价值,方能达成目标。推展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在于教师们的带领技巧与纯熟度,正确的引导模式才能真正营造学习共同体的风气。

        进入最后综合交流阶段,黄秀玉校长深受老师们积极正向的参与讨论所感动,上台一鞠躬,感谢全体教学同仁一路以来为教育工作投注的热情与努力,教师团队精益求精,一直与时并进、卓越向上!

2016年教育研讨会(三) 创新思维、创业精神,让教育更精彩 黄秀玉校长引言

 

林卿卿老师记录
        社会变了、世界变了!全球化现象、经济转型、科技急速发展、新媒体深入生活、职业前景不定等现象,显示了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在各方面都产生了变化。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商业社会中、金融科技等急速的发展,让很多领域都乱了阵脚。大家都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未来的人才?现在的儿童、青少年要如何面对遽变的社会?因此,国际学校、寄宿学校,各种模式的学校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都希望寻求不一样的教育,认为只有新世代的教育,才能带来新的希望。

        我最近一直在看《中小企业》杂志,其中提到:“企业
步向成功的新方程式,竞争力=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所谓的巧实力是Smart power,也就是聪明的实力。视乎如何因人因地因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用什么策略去改变现状。

        那究竟什么是软实力?面对科技革命的时代,《中小企业》杂志里有一段话,“若把互联网当成一个工具,那将不可能变成颠覆行业的模式,充其量只会成为企业的一个营销管道。唯有利用互联网重新构造其商业模式,才是一个真正的战略模式。”这段话带给我很大的启示。

        我想,把这句话的精神套用在教育上同样合宜。如果只是把各种教学方法套用在教学上,那充其量只是一种“方法”,产生不了多大的改变。如果我们的思维不大翻转,教育还是无法改变。偶尔用这个模式、时而尝试那个模式,充其量只是一个个“方法”,没有多大的改变。如果要教育有大改变、能够翻新篇,那在做法、思路上就要抓住关键点。

        教育要如何更精彩?如果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那就有排除万难、开拓新局面的勇气。从古至今,教育理念推陈出新,老师们也常去上课取长补短。新时代的教育,强调如何培育人的素质,包括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下一代21世纪的能力和素养,其中包括:严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数位素养、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教育也着重培育人的素质:充实的学识、全面的素养、健康的价值观。

        为什么现今那么多人选择国际学校呢?主要考量是国际学校的教育模式和班级人数。当然,家长们可能尚未考虑到学校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的挑战是:人家都说,兴华的学生一定好,因为我们囊括了全巴生最优秀的学生,不管事实如何,但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真的提供最优质的教育给巴生最优秀的学生吗?我们做到了吗?我们的学生有越来越好吗?尤其是我校明年将全面实行常态分班,也将面对更大挑战。常态分班是全球性的趋势,现在讲求的是教育平等。我认为常态分班也是有教无类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挑战。


Saturday, January 14, 2017

2016年教育研讨会(三)课题一:如何实践社会服务计划,培养学生关心世界的能力和人文关怀的情操? 训导主任李荣兴老师引言


朱键鸿老师记录 
        11月23日(星期三),训导处主任李荣兴老师、教务主任许梅韵副校长以及苏进存副校长分别就第三场教育研讨会三项课题展开引言。下列为各引言人所发表的内容记录:



        “社会服务”广义上包含校园内的各项服务,以及走入社区等各类型的校外服务。过去兴华师生已展开多项服务活动,今天希望透过开放交流,把执行中的各种服务项目进行整合。学校一直都在推展服务活动,只是资源散布各处,如今我们需要整合,以发挥整体功能。


        近年我校推展的各项服务如下:近五、六年,高一级老师带领同学到五条港进行社区服务。销过学生、童军团、圣约翰成员各别在辅导处、罗浮童军、圣约翰总部带领下也进行很多服务。此外,各学会活动也规划了大大小小的服务活动;同学们私底下自行参与的校外团体服务也不胜枚举。

        近日部分高三毕业同学提出,高中时期没拿到服务奖,但已累积一定的服务量,因此向学校申请是否能提供证明文件,以供其升学需求。另一方面,大家有否注意到:我校学生参与各项表演和服务项目量大,服务奖的推荐与批准人数正逐年增加。高三级本身也有服务项目,但不是所有活动都形成系统。这些体制以外的服务,如何跟服务奖结合?学校是否也颁发奖状?还是以服务的时数给予记录?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深思如何根据整体的需要规划社会服务的实施办法、进行整合,让社会服务的项目进行得更好。

      迈入21世纪的第16年,我们已经无法局限在一个课堂内,培养全人的教育。哈佛前校长,Derek Bok提出21世纪八个教育目标: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写作与口语沟通)、清晰的思辨能力、道德的思考力、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迎接全球化社会的能力、拓展广泛的兴趣、以及就业能力等八项。这八大核心能力,兼顾知能、道德、人际、情意美感、职业工作各层面的发展。

课题二:以培养 21世纪能力为目标,在常态分班下,教学如何支持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教务主任许梅韵副校长引言

        

        我们指导学生解题时,都会提醒学生要先审题。那大家看看课题(二)应该如何审?昨天与本课题的两位主持老师——黄树群老师与林金花老师共商,我们三人就有三种不同的思考切入点。在“21世纪能力、常态分班、教学、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这四个字词当中,那个才是关键?不同的切入点,就有不同的思考结果。这个问题交给小组待会去讨论与决定。


        在讨论过程,我们同时看到“照顾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美国实施的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有异曲同工之效。21日咏芳老师报告融合教育,与大家分享适异性教学。在教育的过程中,谁是教学的最大受益者?这幅曲线图,让我们看到常态编班的局势——大多数人处在中间位置,最强和最弱各处两极。我们应如何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能力所在,并根据现况提供适当的教学?

        除了能力,学生也展现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智慧能力(intelligence)。例如:有些同学在备考时,必须独自静心备考;有些同学则非得借助集体备考,在讨论的过程中,“听进”许多内容。面对不同的学习风格,有没有更好的测试工具,可以看出不一样、找出风格、结合优势,并根据结果指导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法,是十分重要的。此外,21世纪的4C能力:沟通交流、合作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在教学的过程,又应该如何设计、融入,以建构学生全方位的能力?

课题三:如何形塑班级学习共同体 / 学生学习社群,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苏进存副校长引言

       

         这几天的研讨会都围绕在21世纪能力的培养,其实教育就是指导我们还在学习阶段的孩子为面对未来生活、适应社会做准备。小犬是独子,多少都有着独子的特质,而我就想办法减少他这方面的困境,期许他为社会做更多的服务。

        其实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理念上颇贴近世界的脚步,但受制于执行上的偏差,导致教育改革未能奏效。在小学,小朋友在学期末按照成绩排名,一字排开进行能力编班,这种形式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的教育理念中,不希望教育产生M形症候群,我期许孩子透过做服务、跟身边的人建立友好关系,请他分享上学时服务的喜悦,并与太太说好,不要问孩子得几分、班上最高分是几分等。

        学习上,学生不该追逐高分形成恶性的竞争心态;学生之间是生命共同体,应该互助共生、共存共荣。形成学习共同体,是我校一直强调的教育理念。在我们的校园内,学习共同体其实已有基础,老师们共同备课,形成共学文化;同学形成共同体协同活动。然而这几年我们还是看到,部分精英学生抗拒伙伴,宁可独享学习成就,甚至想回到小学那种精英相聚的氛围。

        我们如何形塑班级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社群,营造互助共学、互惠共赢的学风?纵观台湾、香港、日本,许多国家已经从教室出发进行改革,开展出教育的宁静革命,期许为21世纪教育引领新出路。拜访北大附中和四中,我的心得是:一切教育的措施的改变,能不能成功,仰赖优秀师资有没有被建构。优秀教师影响全人教育的发展,这也跟七大习惯相呼应,整个教学的生命共同体需要被建立。

勤奋是通往荣誉的必经之路 谢锡福副校长万能学术优秀奖、最佳学术跃进奖颁奖礼上致词


谢锡福福校长于11月14日(星期四)的万能学术优秀奖、最佳学术跃进奖颁奖礼上致词,讲词全文如下:

        万能机构代表,校长,副校长,各位老师,同学们,早安。

每年这个时候,要举行万能学术优秀奖、最佳学术跃进奖颁奖礼,是很开心的时刻,也是略有尴尬的时刻。开心的是,我们能给各班学业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以奖励,尴尬的是,最佳学术跃进奖每级只提供一个名额。

        我想对今天获奖的同学说,恭喜你们的努力获得肯定,更想对许多没有获奖的同学说,你们很多其实也很不错,只是我们每班只能颁一位学业成绩优秀奖,而学术跃进奖更是每级只能颁一位。因此我希望,万能作为马来西亚七大赚钱领域的公司,将来能提供更多奖励名额给学术跃进奖,让更多同学能获得表扬。

        颁奖一般就是颁给勤奋、努力、成功的人,这个世界,从来不会给一个怀忧丧志、不知进取的人颁发奖牌。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赛跑;跟别人赛跑,就是学术优秀奖,跟自己赛跑,就是学术跃进奖。在我看来,学术跃进奖的意义值得更多地鼓励;因为,成功就是做更好的自己,我们可以不跟别人比,但不可以不跟自己比。只有比较,才能产生推动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能量,才能看到一个更远、更高的目标。

图说兴华 银禧纪念游艺晚会


家长日 家长到校领取成绩报告表


苏垲渝、王康宇(高二文商智)报道
        我校于11月18日(星期五)和11月19日(星期六)两天,安排了家长陪同孩子到校领取第二学期成绩册并进行亲师交流。当天,家长亲自到校,通过与孩子的班导师对话,深入了解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与表现,并检讨孩子的课外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最佳学习状态。

        配合家长日,我校也特别举办了各种活动,其中包括由衡河中国图书公司在仁爱广场举办的书展,让老师、家长和学生从种类繁多的书籍中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我校朝阳堂也设有师生校友美展,让大家一睹艺术的魅力所在。

        此外,英文俱乐部(English Club)与英文学会也在仁爱广场举办“书书交换”(Book Exchange)活动,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旧英文书籍带到现场进行交换,培养学生爱阅读的风气之余,也体现了分享知识的精神。

        配合童军周,我校童军团也在家长日当天举办小型展览会,展示童军团的例常活动。兴华中学家教协会也举办了一场捐血活动,让大家参与捐血,为社会作出贡献,以上种种的活动为家长日增添色彩。



2016年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一)讲座:25岁之前,你的功课只有一个 ----做个有故事的人




王立恩(高二文商智)报道
        10月27日(星期四),一群高二非SPM生齐聚在黄景裕讲堂,聆听沈美蕙校友分享“25岁之前,你的功课只有一个——做个有故事的人”。沈学姐为人活泼开朗,言谈间无不散发着满满的活力,对着一群青少年大方地分享她的故事,希望能为在座的学弟妹们提供借鉴。

        学姐用“改变自己的三件事情”来概括自己的25年。第一件事,是小六UPSR至高三UEC的转折,她讲述了自己从小学成绩不佳到高三统考考获7A佳绩的心路历程。她之所以会在学业上获得提升,是因为UPSR的成绩竟然考得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4C3B。上了中学,她突然兴起了一股念头,想努力看看自己的能力可以达到什么程度。于是,她抱着这股“试试看”的念头,在学业上拼尽全力。从初一时的第38名,持续进步到后来的前几名......最终,在高三统考,她获得了七个A,还获得了本地私立大学提供全额奖学金继续升造。

        “我一直都以为自己只要读好书,就可以请求父母让我继续深造。但我从来没想过,原来考好成绩,付出努力,竟然可以让我与社会有互动的机会,并凭自己的力量得到一笔钱继续深造。”学姐如此说道。在18岁那一年,她改变了对自己的想法,并从此相信,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差。

        后来几经波折,她最终放弃全额奖学金,选择到台湾去深造,以“培养办事能力”为目标,改变她的第二件事就此产生。

        沈学姐也分享了改变她的第二件事:大学时期的沈美蕙,一度陷入低潮,她认为自己做错了选择。当时学姐读了一所在偏乡、排名没那么前的大学,她不断地质问自己: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里?接下来我要去哪里?但回答她的,只有大学校园外一大片沉默的桑田。大学的最后一年,她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其中一项是AISEC青年影响力论坛。

2016年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二)电影分享会:初恋那件小事


林雪链(高二文商智)报道
        11月8日(星期二)早上8时至下午2时,为配合图书馆10月份主题书展“阅读与电影”,再适逢高二级非SPM生学期末考多元学习活动,我校于黄景裕讲堂举办了一场电影分享会。

        《初恋那件小事》是泰国青春喜剧电影,讲述平凡的初中一年级生——小水,喜欢上了学校中表现优秀的阿亮学长。为了进一步认识学长,小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学兼优、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学生。虽然她和阿亮学长总是阴阳差错没有成功在一起,但彼此的感情,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更成长;在彼此最珍贵的青春岁月里,谱写了最动人的乐章,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初恋这种小事》成功把青春时期萌芽的情愫,变成许多人心目中大大的感动,其实,这也是我们这群学生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电影结束后,主要负责老师——林卿卿老师与朱键鸿老师邀请了邵纶校友和上官敬安老师作为观影论坛的嘉宾,与大家一同畅谈“两性关系”。首先,朱老师提出了今日的重点问题“何谓喜欢?”,同学们的回答各有所异,每个人对于“喜欢”都有各自的见解,林老师提出:“现在很爱很爱是喜欢,喜欢很久很久才是爱。”

        上官老师亦为同学们作了一个对于中学时期情愫萌芽的小总结,他提出:“中学生多数分不清欣赏、喜欢和爱的区别,正因如此,中学时期的恋爱大部分都以失败收场。中学时期,别急着谈恋爱,应正视自己的情感、多了解自己,正常结交朋友,建立正确的两性关系和价值观。”

“为了喜欢对象改变自己是否是件好事?”也成为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大家普遍认为要是所谓的改变会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好、成为更好的人、对生活亦有积极影响,此等改变就是好的改变;然而要是在过程中失去了自我、生活亦更为消极,将列为不好的改变。

        最后,林老师和朱老师也让我们现场示范如何正确认识新的朋友,示范同学幽默的表现与做法,让大家捧腹大笑。最后朱老师总结:结交新朋友,态度真诚最为重要,空有花俏的技巧,只会让人心生反感。

        看电影跟阅读一样,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希望通过《初恋那件小事》这部电影,同学们可以深思在六年的中学生涯中,我想要累积什么样的能量?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是两性关系。爱情,自然有它美好且无可取代的部分,但若为了所谓的“爱情”错过了许多,这一切又是否值得?“只要初恋,不要告白”,把情愫放在心中,为此努力去成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那美好的爱情其实也离你不远了。

2016年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三)天文活动:浅谈天文远距


王立恩(高二文商智)报道
        你曾经想象过地球以外的场景吗?它也许繁星点点,美丽而神秘;它也许存在着奇奇怪怪的生物,让你觉得遥远而畏惧……

        11月9日(星期三)的高二级非SPM生都通过《浅谈天文远距》天文活动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地球以外那浩瀚无垠的宇宙魅力。所谓天文远距,指的就是透过互联网远程控制天文台的所有运作,以远距离遥控天文观测。

        陈伟伦老师与大家分享:一个好的观测地点,必须完全符合大气条件以及地理条件,所谓大气条件,泛指天气和气候上的条件,即透明度、视宁度、电磁波透过率、晴天率及夜空背景亮度;而地理条件,指的就是天文台所处的纬度及海拔高度。

        陈老师也提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数量正不停地增加,这造成了星空杀手——夜空背景亮度,即光害的范围不断扩大,使能设置天文台的地点不断地减少。人类居住的地方光害和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通常天文台会被设置在气候干燥、偏僻且交通不便的地方,因为这类地方空气污染低且光害少。”

        接着,陈老师让同学们观赏了一段影片,讲述由与兴华中学天文学会合作的孙维新教授所带领的队伍在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建造世界级天文台的过程。最后,陈老师让同学们观赏远程天文观测的过程,体会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感叹自身的渺小。

        想要看见一片如画般的星空,其实还需要非常有耐心及细心。小学六年级就开始进行天文观测的陈老师表示:喜欢一个人安静地观星。未来白发苍苍的他,也一样会安静地观望着天上那片到不了的美丽星空。但凡热爱一件事物,就算要经历漫长的等待,那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2016年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四)绘本制作


王立恩(高二文商智)报道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整本书以图画为主,可以联贯成为单一完整的故事。11月9日(星期三)的这一天,老师们要带领非SPM生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绘本!制作绘本,除了可以提高创作力外,还能有心灵疗愈、记录生活等功效。同学们照原定计划分组,听负责同学解说后,选择一道题目设计绘本。题目分别有:一、你是我的朋友吗?二、我要的快乐/我要的悲伤;三、幸好有你陪伴;四、独自去旅行;五、时光贩卖机;六、有时候,我觉得我像......

        制作绘本有几个步骤,首先,要拟定故事大概及文本,再来是角色设计,然后是草图,最后将其绘制成稿。长达50分钟的各组讨论与设计绘本中,各个组别齐心合力完成绘本,有的组别气氛热热闹闹,有的组别则是安静且专注。有趣的活动,让整体气氛变得生动且富有色彩。

        接着,老师们从各组的作品中选出了七部优秀作品及三部特优作品。10组上台分享的作品中,以《独自去旅行》为题目的作品占了大多数,有的组别甚至发挥创意,篡改题目,把故事设计得非常有趣。绘本制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绘本的绘画与彩色过程固然简单,但制作之前所要花费的心思却不少,如组员必须统一意见、把绘本要传达的讯息弄清楚、构思故事及特别之处等等。

        活动结束时看着同学们辛苦制作的绘本,发现它也带出了另一个讯息——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它包含了抵制复杂的内涵,和不贪图更多的艺术。

2016年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五) 分享参观动物园所见



王立恩(高二文商智)报道
        11月11日(星期五),我们到国家动物园户外学习,大家分组再拍摄老师指定的动物,回校后制作影片呈现。11月14日(星期一),同学们在黄景裕大讲堂呈现自己的作品,除了拍摄的照片和影片外,他们也将自己在动物园里所观察到、感受到的分享给其他同学。“横看成岭侧成峰”,此时我们会发现,虽然大家观看的都是同一件事物,但想法却不尽相同,唯有通过分享与讨论,我们才会收获更多。渐渐长大的我们,开始对身边的很多人事物习以为常,不再像孩童时期对一切充满好奇,而这次的户外学习,让我们再找回童真,同时加上已有的知识,去感受、去观察、去细细体会动物世界的奥妙。

2016年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心得)


别样的方式学习新事物
柯靖绮(筹委,高二文商和)
      身为非SPM生活动的筹委之一让我更投入于这11天的活动中。筹办的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其他筹委在负责老师的带领之下都顺利地完成各自的工作。若有机会,我还会再次当筹委以为学校的活动尽一份力,让我的中学生涯更精彩。
我觉得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对此活动的喜爱亦是对筹委团最大的肯定与收获。对我而言,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就是有机会以不一样的方式学习新的事物,非常有趣。希望学校可以多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去参与和体验。

一段充实的学习时光
蔡诗银(高二文商和)
        我很感激校方给予同学们在那么低收费的情况下学习的机会,对于真正想要学习的同学来说,这绝对是非常充实的一段时光、一个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次的活动非常多元,比起平常上课只能看着课本学习,我觉得依靠行动来学习更能带出学习的效果。
另外,我也认识到许多的朋友,尤其是去动物园那一天,由于各组都要分散去到不同的地方,更是让队友之间紧密合作。活动的分组,使我更能观察其他班级的学习气氛,学习其优点。
        我印象最深刻的活动是翁柳洁老师的分享会,因为我很憧憬流浪式的旅行,全程都很专注。这个活动让我开阔视野,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我顿时觉得,人生其实有无限的可能。我也很喜欢电影分享会,尤其《初恋那件小事》内容精彩,讨论的话题与我们也非常贴切,我们可以听取他人的忠告和意见。土风舞方面,由于我是组长兼带动热身舞的负责人,所以非常享受活动过程,相信对于没有接触过类似活动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突破。在此,我想说我非常喜欢非SPM生学期末多元学习活动,也感激各个单位的努力筹办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