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15, 2016

与时并进,追求卓越 兴华中学北京教育考察团


谢锡福副校长报道
        9月10日至17日,我校北京教育考察团一行27人于丹斯里杨忠礼董事长带领下赴北京进行教育考察,行程包括参访北大、清大、北大附中、北京四中、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等。

        配合此次考察行程,杨董事长亦受邀与北大学生交流,也将与我校留学及就职于北京校友聚餐,并成立“兴华北京校友会”,以逐步串联并组织分布世界各地的兴华校友。

        丹斯里杨忠礼博士表示,教育需要与时并进,教育工作者也要在教育的行知中,不断探索、实践与学习中自我提升,以追求更优质、卓越、精致及创新的教育。他说,我校组织教师和学校三机构代表赴北京进行教育考察,参访中国最好的大学和中学,就是为了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的发展,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与教育措施。
他续称,中国的崛起也反映在教育的成功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谦虚启航,学习他人先进和成功的办学经验,结合我们独中的优势与特长;兴华中学是一所强调人文科技相结合的独中,我们深刻体会,只有具备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和规划,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新世纪中继续前进。

        此趟北京教育考察团成员如下:顾问丹斯里杨忠礼博士、领队署理董事长拿督李平福、团长黄秀玉校长、副团长为校友会主席余安董事、苏进存副校长、家协主席陈伟后董事、校友会署理主席陈静翔董事、校友会副主席叶进来董事、课外活动处主任谢锡福副校长、英语教学中心主任莫壮燕副校长、教务处主任许梅韵副校长、训导处主任李荣兴老师、辅导处主任覃秀娴老师、辅导处副主任李辉祥老师、总务处主任黄志光老师、体育处主任苏爱云老师、电脑教学中心主任李庆福老师、资讯出版组组长黄乐仪老师、资讯出版组及网上教学推展小组刘美娥老师、数学科教研组组长林雁冰老师、国文科教研组组长李锦华老师、网上教学及协同学习推展组黄燕娣老师、华文科教研组组长李贤丽老师、地理科教研组组长翁明娇老师、历史科教研组组长符彩英老师、教务处助理朱健鸿老师、教务处助理许长青老师。

杨忠礼董事长率领教育考察团设宴见证 兴华北京校友会成立


谢锡福副校长报道
        9月15(星期四),兴华北京校友会正式成立!

        我校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于9月11日(星期日)率领教育考察团到访北京,并于15日中秋佳节晚上在北京万豪酒店举行“兴华人北京晚宴”,见证兴华北京校友会的成立。杨董事长致词时首先祝贺兴华中学教育考察团参访大学、考察中学、拜会市国侨办行程取得圆满成功,也给在场所有师长和校友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祝福。由于当天也是杨董事长夫人潘斯里陈开蓉董事的生日,杨董事长也有感而发,以“月亮代表我的心”表达内心的思念与牵挂,在场师长与校友也通过手机视讯齐唱《生日快乐》歌谣祝陈开蓉董事永远幸福、快乐。杨董事长对所有协助此次教育考察参访大学、考察中学行程的人表达由衷感谢。“老师们、同学们,中秋最美,美不过真心的祝福。”

        兴华校友会主席余安董事在晚宴上致词时表示,在丹斯里杨忠礼董事长领军下,兴华屡创高峰,此行更带领大家参访北京优秀学府,学习中国前瞻性的教育改革。他说,兴华校友会的茁壮成长奠基各主、客观因素上,他感谢一路走来领导校友会的同仁。兴华北京校友会的成立是联谊各地兴华人的第一步,下一站即将成立兴华台北校友会。 

        兴华北京校友会会长邓世轩在晚宴上致词时说,校友会的成立,旨在凝聚在京兴华人,并促进与母校的联系,支援发展及回馈母校。他指出,近几年,赴京留学的兴华毕业生,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及高校素质的提升而增加,母校也准备与北京著名高中深入的合作,因此有感需要建立一个正式的校友会组织,把兴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是兴华第一次在国外设立校友会分会,也是我们北京兴华人的荣幸。”

联谊在京兴华人
        会长邓世轩说,校友会目前以联谊在京兴华人为主,也计划回母校宣讲留学计划,目前规模虽小,但会力求进步,希望大家给予支持及鼓励。另外,兴华北京校友会成立后,获得董事长杨忠礼捐赠人民币5万、兴华校友会人民币5千,及长江文化基金人民币5千。



杨忠礼陈开蓉大专助学金

黄乐仪老师报道
        我校董事长丹斯里杨忠礼博士颁总数20万令吉助学金给10位优秀毕业生,其中5位为教职员子女,另五位为校友,每人每年获5千令吉奖学金。

        杨忠礼陈开蓉大专助学金的成立旨在赞助我校毕业生及教职员子女升读国内外大专本科学位教育费。基金来源于丹斯里拿督斯里杨忠礼博士及夫人陈开蓉董事200万元献金,以此为本金,每年利息作为奖助学金之用。凡在我校服务满三年的全职教职员子女或品学兼优、家境清寒,热心学校活动的高三毕业生可提出申请。


“与奈米光电相识”讲座及奈米实验示范


颜子芳、吕佳恩(高二理爱)报道
        我校于8月30日(星期二)下午2时至4时邀请到台湾国立中央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系陈启昌教授(法国法兰西康德大学工程科学博士)于科技大楼物理实验室进行“与奈米光电相识”讲座及奈米实验示范。讲座开始前,副校长兼教务主任许梅韵老师特颁发纪念品给陈启昌教授,以表示谢意。

        陈启昌教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整体发展、地理位置与校园环境。他表示,中央大学是台湾联合大学系统的一员,其他成员包括: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和台湾国立阳明大学。此系统旨在促进四校之间的联系,让四校的学生能共用学校设备及资源等,实现“一校注册,四校悠游”的体制。

        接着,陈教授正式进入讲座主题。奈米,是长度的单位,即1米的十亿分之一(10ˉ9m)。奈米科技近来获得高度的重视与发展,其原因在于当物体结构处于奈米尺度时,将会产生一系列特殊的物理现象,因此成为热门的研究对象,以期利用相关的技术改善人类生活。

        蝴蝶翅膀、海老鼠的毛发、五颜六色的蛋白石和贝壳内部表面都会出现奇特的反光现象。陈教授表示,这些反光现象,都是由于其构造上具有的细微洞状结构反射光线后的结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则会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些洞状结构之所以能导致五彩的反光现象,与发射光波长和周期性结构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光的波长与周期性结构的大小之比约为2比1时,才会发射出该种颜色的光。

        陈教授接着提出了光子晶体的概念。光子晶体是指不同折射系数的材料周期性、重复地分布在结构中。与普通的材料不同,光子晶体有异常的折射特性、且只有特定波长的光可以在其中传播。种类上可分为1D,2D和3D的光子晶体。而以上所述的洞状结构,就是类似于光子晶体的结构。光子晶体是由美国物理学家Eli Yablonovitch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物理学博士Sajeev John 两人共同提出。Eli Yablonovitch 认为运用一种周期性的结构,可让辐射作用提升;而Sajeev John认为人类若要“抓住”光,则须运用一种周期性的结构。两人对于周期性结构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一同制定下了“光子晶体”的概念,其中“晶体”指的就是周期性的结构。

        奈米大小的结构的制作需要运用到类似电子显微镜的仪器,其原理是利用电子束曝光,制造出相关的图样。电子束曝光的精度可以达到奈米量级,从而为制作积体电路提供了很有用的工具。

        此外,陈教授也介绍了一些奈米科技的应用,其中光纤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一项。目前光纤已经取代部分铜线的运用,作为传输的媒介之一,其优势在于质量上比铜线轻,成本也较为便宜,因此以光纤完全取代铜线则成为发展的最终目标。再者,奈米结构的运用也可使光做出大幅度的曲折,有利于缩小光纤转向所需的半径,从而缩小产品的体积。光子晶体也用于LED灯的制作中以提高其亮度。若在LED灯表面覆上一层光子晶体作为抗反射层,则可增大光线的临界角,减少全反射的发生,使更多的可见光穿透出灯管,进而使其发出更亮的光。

        陈教授还分享了自身的研究——甜甜圈波导。甜甜圈波导是一种光子晶体波导,此一新型的光子晶体波导能够有效地将光的能量局限在其中空结构当中,而且波导的中心为空气,降低了因介质因素所造成的能量损失。此结构利用在镭射上,能够提升光集中的效率。

兴华中学家教协会主办 《把荒芜留给孩子》

林卿卿老师报道
        9月23日晚上8时,一场由兴华中学家教协会主办的讲座在科技楼大讲堂展开了,主讲人是苏添益先生(2012年创立马来西亚荒野保护协会,现任会长),讲题为《把荒野留给孩子》。当晚,凭着苏先生幽默风趣的口才和一张张荒野里的生物照片,让我们虽身处冷气讲堂,但心却已到了荒野中,寻物探幽去了。

        讲座伊始,苏先生就笑称自己“从小就不爱读书,虽很调皮但本性不坏,只是爱玩。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的不一样,随着资讯时代的来临,没有多少人可以真的不读书而成功创业。因此,如今的孩子面临沉重的升学压力,不像以前的孩子可以‘通山跑,尽情玩乐’,更多时候得面对作业、考试,不然就是对着电子产品,离大自然很远。”

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
        因此,苏先生表示,“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显得重要。”只追求好成绩,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是家长想要的结果吗?以前的人们很穷,物资贫乏,但过得较快乐;现在的我们过得很富裕,但真的快乐吗?苏先生通过两张对比的图让我们看到,“一百年前的人们躺着吸鸦片,一百年后的人们则是躺着按手机。这个画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看似进步了,但科技的进步不等于心灵的富足。现在的小孩只要一闹,父母就会塞Ipad给他,因为这样可以快速解决问题。现在的孩子只会对着电子产品,跟我们以前的童年不一样,只要一支粉笔就可以玩跳飞机。我们还玩玻璃弹珠、跳绳、陀螺......”

        苏先生还提到,只要仔细观察我们的社会,就会发现马来同胞还保留淳朴的生活方式,他们常在草地、海边、瀑布边就地野餐,充分享受生活。身为马来西亚人,我们有着丰富的大自然资源,像我国的国家森林公园,就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雨林。但是,有多少人真的认识我国的热带雨林?

为孩子的基因注入“爱”的种子
        现在很多的父母不敢让孩子接触自然界,因为害怕危险,担心小孩会被昆虫咬。其实害怕是因为不认识,对其一无所知。苏先生呼吁道,“空闲时间,带小孩到荒野去玩吧!小孩就是要玩,从玩中学习,通过玩乐去接触这个世界。父母爱对孩子说:‘不!这不许碰!那里不准去!’,完全抹杀了孩子的潜能。父母担心、害怕孩子受到伤害,对他们过度保护,于是小孩变得非常胆小,不敢尝试,长大后也没有勇气挑战新事物。”其实,透过大自然为孩子注入“爱”的种子非常重要,因为外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深远。小孩是天生自然的观察家,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有着最敏锐的观察力。此外,通过接触大自然,也可以教育小孩敬天畏地,明白宇宙万物的循环是一体的,自然就会更懂得感恩。“爱”的种子让他们学会珍惜、善良,让一切生态顺应自然法则,与人类共存共处。


九月份主题书展:阅读与咖啡 系列活动:讲座会 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


王立恩(高二文商智)报道 
        9月6日(星期二),我校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分享会,主讲人为Seraph Awaken的两位老板——陈俊鸿和黄巧诗。分享会尚未开始前,只见两位主讲人穿着一身简单的店服,笑眯眯且亲切地望着步入图书馆的师生们。听众席前的桌上摆着精致的咖啡器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咖啡味,让人对分享的内容有无比的期待......

        分享会伊始,主讲人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咖啡豆——Liberica(利比里亚) 、Arabica(阿拉比卡)和 Robusta(罗布斯塔),并亲自萃取咖啡让听众品尝。黄巧诗小姐说道,“不同的咖啡豆会呈现不同的风味,层次多变,需要你细心地品尝,慢慢地体会从嗅觉到味觉上的味道转变。再者,咖啡的滋味会随着品尝者的心境变化而有所改变,若在轻松的情况下品尝咖啡,咖啡的味道会更棒;当然,咖啡师煮咖啡时的心情也直接影响咖啡的滋味。”

        黄小姐在讲解咖啡豆的由来、产地、品种的同时,另一位主讲人陈俊鸿先生专注地在磨咖啡豆、烧水,再慢慢地冲煮咖啡。此时,图书馆充斥着咖啡香,主讲人的讲解、眼前的咖啡豆和咖啡机融合在一起,整个主题书展仿佛立体化了,体现了“生活、实体与书本内容相结合”的阅读意义。陈先生让在座的我们品尝咖啡,希望我们在不加糖不加奶的情况下喝出咖啡的原味。

        主讲人也分享了自己的咖啡馆“Seraph Awaken”的“历史”,从一开始驾着一辆Kancil在路边摆摊,到开设自己的店面的经过。“Seraph Awaken”这间咖啡馆位于巴生后街区,这里是巴生最古老的地区,巴生第一间肉骨茶店、第一间有冷气的酒楼都位于这里,这也是主讲人选择在这里开设店面的原因。她提到“这里是富有故事性的地方,而且保留的历史遗迹也不少,建筑上有现代社会商业化住宅区所没有的建筑智慧,且设计很简单。前来的顾客应该都是喜爱这些特征的人。”

        许多人建议他们售卖咖啡以外的食品,以提高营业利润,但最后他们仍然坚持只卖咖啡。“如果我们店内有销售其他食品,顾客的味蕾会因为品尝过其他食品而感受不到咖啡真正的味道。”主讲人说,“喝咖啡其实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学会细细品尝咖啡,会让人心静,相信这样一来,在观察事物上会更加细腻。”

        分享会期间,有同学问起如何坚持自己的梦想?“一开始,我并不觉得成为咖啡师是我的梦想,”主讲人说,“但如果有一件事情能让你无暇顾及遇到的种种不顺或烦恼,能让你不得不全神贯注去做,那么代表它适合你,你会自然地做下去,而且你会从中获得很多道理,渐渐地,这件事情与你的生活形成了一种连结,最后成为了你生活中的‘需要’。”主讲人也提到,“坚持从事咖啡行业,就像慢跑一样,当你跑了10、20分钟时,会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但只要突破了这10、20分钟的极限,那里就会是一片海阔天空。”

        谈到成为咖啡师的条件,原来并非那么简单。主讲人认为身为咖啡师,对味道的敏锐度一定要高,不仅如此,咖啡也是食品的一种,要成为咖啡师,对物理、化学等也必须有相当的了解,这对于烹煮高品质的咖啡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针对“咖啡喝多了会上瘾”这一点,主讲人嫣然一笑,“我觉得能够不让自己上瘾是一种智慧。因为人类已经习惯了‘习惯’。你可以选择不让自己上瘾,就像你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九月份主题书展:阅读与咖啡 系列活动:讲座会 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 采访



1 请问您是如何认识这次分享会的主讲人?
        认识巧诗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有趣的是,认识她并不是因为咖啡的关系,而是喝(中国)茶。那时候,在吉隆坡开茶坊的友人想在金马伦办一场“茶聚生活营”,就召了我们几个茶友一起参与筹办活动。在那次活动里,全营中年纪最小的参与者就是巧诗和他哥哥。他们对茶艺很热忱,特地从巴生到吉隆坡报名参加,她还是个初中二的学生吧!所以我们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对这对兄妹印象特别深刻。后来和巧诗聊起,现在她虽然经营咖啡馆,但是依然对茶艺念念不忘。不过我相信,无论茶艺或冲泡咖啡,那颗细腻用心和注水动作,冲泡出
来的咖啡,是让旁人最大的着迷。
        后来因各自就业和升学,大家都断了联系。晃眼间十多年过去,直到前2年听说有一对年轻夫妻,开着一辆旧Kancil老爷车在巴生Bukit Tinggi的街边卖风味咖啡(手冲咖啡)。所以便和太太在放工后,特地去探寻。去了几次都摸空,后来拜脸书的神通广大,才知道他们已经在巴生火车站后街落户。我太太肠胃不太好,不适合多喝茶或咖啡,但是却会为我一起去探幽茶馆和咖啡馆而特别积极。所以就在咖啡馆开始营业后不久,我们来到这间名字很特别的咖啡馆,味觉苏醒——Seraph Awaken。
        再次见到巧诗,当年的小妹妹已经是位咖啡师了,而她身旁也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她的先生陈俊鸿。这对夫妻档真是巧妙的匹配:巧诗长发斯文白皙,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活脱脱似偶像剧中的咖啡馆老板娘;俊鸿扎着一条马尾,手臂有个艺术刺青,看似相当粗犷,但是当你看他在研磨咖啡豆,冲泡咖啡的细致眼神和动作时,你就知道什么叫专业烘焙师和咖啡师了。
        后来得知图书馆9月份有“阅读与咖啡”的主题,就特别推荐他们过来办分享会,促成了这次的“咖啡文化交流”。

2 请问在这次分享会之前,您对咖啡有什么了解?
        对咖啡的认识,从小都来自于对传统咖啡店的kopi O、kopi kaw,外加半熟蛋一粒烤面包两片。在家里或办公室则是味道香浓甜腻的三合一咖啡。后来一次看病时,和医生的谈话中开始了解这些化学加工的便利咖啡,对人体的伤害而有了相当的戒心。在医生强调生鲜食物(Raw and Whole)的原则下,开始接触完整的磨豆咖啡。
        经过这次分享会,更加深对咖啡种类和它具有抗氧化营养价值的认识。咖啡豆子主要分成阿拉比卡(Arabica)和罗布斯塔(Robusta)。前者带味酸,后者带味苦。前者质量较好,适用来泡手冲咖啡,后者一般是即溶咖啡的材料。咖啡豆应以新鲜烘培,研磨成粉后尽快冲泡为原则,保存期以一个月内享用最佳。


运动伤害与防护讲座会


赖俞欣(高一理仁)报道
         排球学会、排球校队与圣约翰救伤队于8月25日(星期四)下午2时至3时在黄景裕冷气讲堂举办“运动伤害与防护”讲座。这场讲座邀请了物理治疗师——陈必豪校友(2008年毕业)为我们主讲,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运动过程中会带来的伤害,并讲解相应的急救措施,以便能更安全的享受运动的好处与快乐。

         大部分人都知道运动的各种好处,但却不了解其中会造成的伤害及其防护的措施。运动伤害包括身体感觉不适,如:疼痛、酸麻、紧绷等,而防护就是要避免伤害的发生或者受伤后的恶化现象。陈必豪学长表示,“运动伤害的类型分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两种。急性伤害有,一、开放性伤害,一般会见血,如:擦伤、骨折、割伤等。二、闭锁性伤害,如:拉伤、扭伤、抽筋、撕裂伤、脱臼、骨折等等。而慢性伤害则有奥斯古斯症、肌腱炎、习惯性脱臼、胫骨疼痛等习惯型或累积型伤害。”

         受伤或意外发生后,我们需马上做伤害的评估与处理。意外的现场评估项目包括:视当场的环境及其受伤程度,再判断运动员是否可以再回到场上。陈必豪校友说:“这些伤害中,有的能作出防范措施而避免,有的却往往不在掌控之中而导致意外的发生。每当意外发生,就必须实施相应的急救措施,例如固定、止血等。”此外,陈学长还教我们可处理范围的“急救5个步骤”——PRICE。P指的是protect(保护),R指的是rest (休息),I指的是Ice (冰敷),C指的是compress (加压),E指的是elevation(抬高)。相信有了这个急救口诀,不少人能更加冷静地面对运动意外的发生。反之,当运动伤害超出了可处理范围时,我们也应该保持镇定。首先,先将伤者固定,移到安全的地方,确保空气流通、患者意识清醒,然后,尽速寻求救护。

         最后,陈校友也告诉我们,康复后回到场上,需要注意的事项。一、要接受良好的复健程序;二、注意恢复功能与角度;三、强化肌力与耐力;四、适当的技术调整;五、重拾上场的信心。

         听了这场讲座后,相信在座的同学都对运动与伤害这门课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清楚知道该如何适当地保护自己,以减低造成损伤的机率。

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少青团 莅临我校交流



课外活动处供稿
        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少青团“一带一路香港——马来西亚青年文化历史交流团”于8月25日(星期四)莅临我校与我校圣约翰救伤队进行交流,获得热烈回响。

        两团当天进行了两国文化介绍、破冰团康活动、急救交流及花式步操表演等。活动期间两团队员相见欢、积极互动、交流、学习与切磋。课外活动处主任处谢锡福副校长代表学校欢迎来自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少青团的莅访交流,希望大家互相认识、互相学习,并建立友谊。他也与我校圣约翰救伤队负责老师黄佳雯老师、张棋媚老师带领香港圣约翰救伤队长官们参访各项设施及学生团体活动,使访问团成员对我校人文科技相结合的办学,及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又朝气蓬勃的校园活动啧啧称奇并赞赏有加,为该团一带一路文化历史交流行程更添声色,陪同参访交流的尚有雪州巴生滨海区圣约翰救伤队负责人邢薇甄。

        双方团员也在仁爱广场交换礼物、纪念品并留影纪念,双方为探讨进一步合作、交流的可能均表现极大的热情。

The 4th 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Eight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Combined English Forum 2016

 
Reported by ELC
        The  4th 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Eight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Combined English Forum 2016 was held successfully at Pin Hwa High School on 13th August 2016 from 9.00am to 2.30pm. This competition was organized by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Selangor and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and co-organised by Pin Hwa High School, Klang. Hin Hua High School team formed by Lim Jia Yun, Ruth, Ng Bren Den, Cheryl Chan Yan Ni, Teh Kai Hung and Ada Lee Yuan Ying, all from S1 Adelaide, won the Second Runner-up, whilst Lim Jia Yun, Ruth, won the Best Chairperson Award. They beamed with great delight as they came up on-stage to receive their prize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forum competition ar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English, particularly in their speaking skills amongst students in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s, t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showcase their public speaking talent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to raise their awareness on current and social issues.

        The topic presented by our school team was on 'Refugees in Malaysia.' The panelists played their roles as a refugee teacher, an UNHCR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representative and an ordinary Malaysian citizen who lives close to a few refugee families in Malaysia. Some of the issues they touched on were the problems faced by refugees, the effort taken by the UNHCR in providing a comfortable life for them, and the concerns of the Malaysian citizens o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refugees in Malaysia.

        During the closing ceremony, Dr. Yap Sin Tian, the chairman of the United Chinese School Committees Association of Selangor and Wilayah Persekutuan Kuala Lumpur, was called upon to deliver a speech. Dr Yap stressed that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do not only emphasise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Chinese but also actively promote the learning of Bahasa Malaysia as well as English. Students who are willing to make a concerted effort and adopt the right learning approaches will be able to overcome barriers and have an excellent grasp of these three languages.

        The esteemed panel of adjudicators were also invited to give feedback on the teams’ performances. They unanimously agreed that they had been impressed and amazed by the students’ presentations, and congratulated all the participants on their competence and a flair for English language. They also reminded the participants that they had to be careful with the selection of the topics. They were advised to choose their topics which were catchy and relevant, so that they would not confine themselves and were able to express their idea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addition, they had to read widely in order to tackle the current issues thrown at them during the Q & A session.The adjudicators even suggested that the first session of presentations could be cut short as students are well-trained by their teachers and they can rehearse their speeches. Therefore, more weightage should be given to the Q & A session, where they could be truly judg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nt knowledge, quick thinking, spontaneous respons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

        Again, we congratulate our school representatives on their great achievemen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ir constant effort in self-improvement.

“My Sekolah” Short Film Competition

Reported by ELC
       A team of enthusiastic students from Senior Three Adelaide and Manchester clinched the Best Storytelling Award under the “My Sekolah” Short Film Competition  organized by IACT College. They bagged RM1,000 cash for their effort, out of which RM300 will go to the school. Together with this, the team was also presented with a trophy. The team was led by Fong Xin Qian from S3 Adelaide, along with his team members Tan Xun, Heng Khai Je, Richard Carlos, Alvin Liew Chye Wei, Lim Shuang and Ivan Tan Vyi Han. The short film is entitled “1969.” It is about the protagonist along with two of her classmates trying to save their school from being closed down due to the low enrolment of students in the late 60s. Many independent schools were on the verge of closing down due to the lack of students. The short film reflects the hardship the members of the school had to go through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challenge.

       The finalists we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heir work to the panel of judges which consisted of IACT College broadcasting programme leader and lecturer, Mr. Cyrus Tan Kok Sung, McCann Mala
ysia executive creative director, Mr. Gavin E. Hoh and stand-up comedian, Dr Jason Leong. The short films were uploaded onto mysekolah.my for public voting and judging by the college’s industry experts. Held in partnership with Study Hub Asia and sponsors Milo and Domino’s Pizza, the competition aimed at providing a platform to discover young creative talent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competition received a total of 302 video submissions from more than 170 schools nationwide. The competition was catered to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ged 16 to 18, aiming to give them opportunity to share about their school and expose them to pursue a career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y.

       The team, “Seven Musketeers” came together in early August this year to prepare for the competition. Fong Xin Qian, who is also the director of the film, led his team in discussions and preparations before the day of the shoot. The main storyline and script was produced with the help of Co-director Tan Xun, and actors Richard Carlos and Alvin Liew from S3 Manchester and Adelaide respectively. Since this was a small scale production, actors were secured before writing the script, unlike conventional productions where actors were cast after the script was written. This allowed the team to tailor the storyline around the actors’ personalities, creating a more natural and true to heart friendship that is portrayed within the film. The team also spent time trying to implement certain humour aspects into the film to lighten the storyline.

Storyboard Competition

Reported by ELC
        The Storyboard Competition was held the second time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this year. Students of all levels were provided a platform to show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literature text in sequential drawings creatively.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a storyboard, students learnt to analyse the trait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summarise the story that they had read, and visually present it in an art block.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competition is to promote students’ literary taste and buil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 lifelong love of reading. In doing so, it helps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the texts they read and bring their understanding to life in an engaging and fun way. The challenging part of this competition is where students have to illustrate exposition, rising action and conflict, falling action and resolution in an in-depth six frame storyboard. 

        The competition wa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 Junior and Senior. Each team comprised not more than 5 members. The story had to be based on either a story/novel read or a theme taken from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Th
is competition had provided students with space and time to work collaboratively on creating their storyboards and gain collective knowledge from their peers and also teachers in the process.

        The judges found it difficult to select the winners, especially among the Junior classes, as the shortlisted entries were overwhelming. These entries had to go through 2 selection rounds before the final results were confirmed.  However, the judges also commented that students need to polish up their summary skills so that the gist of the text can be fully grasped and well-illustrated in their storyboards.  The award giving ceremony was held on the 16th August 2016 at the English Language Centre. All the winners were awarded certificates and books sponsored by Scholastic Malaysia Sdn Bhd. We als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thank our sponsor for their continuous support.

        Once again, congratulations to all winners and participants of the Storyboard Competition, 2016. Below is the list of winners for Junior and Senior categories. 



Friday, October 14, 2016

四大团体步操比赛


王馨贤(初二礼)林筠晶(初二平)报道
        我校四大服务团体——圣约翰救伤队、少年服务团、学长团和童军团于9月10 日(星期六)下午2时至5时,在朝阳堂举办了第22届四大团体步操比赛。今年的主办团体为童军团,比赛宗旨是:培养服从精神、团员的默契、增进四团之间的感情以及互相切磋步操技术。

        圣约翰救伤队成立于1980年,至今已有36年,乃巴生滨海区圣约翰救伤队的第八分队,主要学习急救和护理,以步操维持体能并加强团内纪律。在黄佳雯老师及张棋媚老师的积极带领下,全团32名团员秉持着“救伤扶危”和“服务人群”
的宗旨携手引领着团体迈向进步。

        少年服务团成立于1995年,以增强办事能力及体现爱校服务的精神为宗旨,从中锻炼健身,全心培养互助友爱、具有纪律感、责任感的青少年。在曾秀香老师和郭清建老师的带领下,该团也通过轻松有趣的分组方式进行活动,提高团员的领导及学习能力,每个人都有领导和被领导的机会,给予团员更多的学习空间。除此之外,少年服务团也学习贯彻服务精神,并发挥行动及工作效率。 

        学长团迄今已有42年历史,顾问老师为苏进存副校长,负责老师为吕良駩老师和杨四娇老师。学长团现有111名团员,团长为杨凯雯学长。学长团隶属训导处,不同于一般学会,注重纪律及团体默契,并为训导处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巴生港口区第十九团,兴华中学童军团创立于我校创校后第二年,即1948年,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学会团体。童军团的负责老师是程政翔老师、谢小芊老师和林蓁巸老师。童军名言是:一、随时准备;二、日行一善;三、一生以服务为目的。 

        步操赛当天的裁判有Encik Mohamad Faizal、Encik Mohamad Fauzi和杨光忠教练。Encik Mohamad Faizal和Encik Mohamad Fauzi都是消防员,他们分别在这个行业服务了14年和12年,对团体纪律和步操有丰富经验。杨光忠教练则曾担任过2年八打灵再也的童军团副总监,目前是SMK Seri Kembangan的童军团教练。

        是项比赛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下掀开序幕。比赛开始前,童军团以破冰游戏让大家热身,场内“气温”迅速上升。在评审仔细地检查参赛者的仪容后,比赛正式开始。依序出场的是圣约翰救伤队、少年服务团、学长团及童军团。各队使出浑身解数施展整齐划一的步操表演,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频频叫好。

        在裁判讨论比赛成绩的当儿,童军团带领其他三大团体进行康乐活动。他们玩游戏、唱歌、跳舞,气氛十分愉悦。

        比赛成绩揭晓,荣获冠军的是表现精准到位的童军团,可喜可贺!亚军是默契十足的学长团,实至名归。此外,大会也颁发了最佳口令员,由来自学长团的颜友怡摘下殊荣。

        在讲评环节中,3位裁判都表示队伍的人数太少,真正的步操比赛人数应该是28人或以上,希望来年可以改善。


醒狮训练营

陈奕骏(高二理仁)报道
        醒狮策划小组于9月10日至9月12日展开为期三天的训练营,为明年2017年的醒狮采青贺岁队伍做准备。小组于7月份开始招募“新血”,为了巩固狮队队员们的基本功,这次的训练营分成男、女生两大组展开练习。今年狮队队员多达198人,人强马壮,对明年的醒狮采青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的训练营请来校外的醒狮教练教导同学们巩固基本功,也让新生学习新知;旧生熟悉技能。为明年醒狮贺岁队伍的组织扎下稳健的根基。女生组由旧生带领新生进行打钹训练,用拍手代替打钹,调节队员的节奏感。此外,女生组还练了大部分展术。男生组的新生则练功架,力求把基本功练好,尤其是腰力。由于日常生活中很少使用到腰力,所以这点对新生来说比较吃力。基本功对醒狮队员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练习基本功,此外,也让他们学习一些“菊花头”,“密点”和“三点头”这些较基本的动作。而男旧生则练技术,教练每一年的教法都有所不同,是为了让每年的队员有不一样的特色。   
        醒狮策划小组负责老师李荣兴表示,“这三天所教授的皆是基本功,主要是让新队员熟悉舞狮的基本架构和提升旧队员的狮艺。若新队员吃不了苦,没有耐力和毅力,很难承受得了”。他还表示,醒狮队是一个讲求纪律、服从的团体;非常重视道德教育的推展,并鼓励全体狮队队员在生活中加以实践。他鼓励大家享受团体生话,并要求大家在团体生活中建立尊重和信任,这是八德教育中“和”的具体展现。
        
        此外,李老师也说:“学习舞狮的技能,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假以时日,才能有成绩。舞狮和任何运动员一样,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出队。因此,坚持练习是唯一的法则,而且大家都必须精益求精。”

兴华人 校友会主席余安董事 坚定信念,踏实求学与做人



1. 可以跟我们分享您曾当上老师的经过与在兴华任教的经验?
        我本科念的是台大物理系,大学四年级基础科学毕业,当时考量若直接念研究所,从事的工作相当有限,所以选择先回国。1987年回到马来西亚,那时我国经济状况不太好,工作机会也不多,在考量要从事什么行业的时候,就有考虑回到母校教书。无巧不成书,当时的郑校长希望我加入兴华教师团队,碰巧当时也欠缺物理老师,我就这样当上了老师。
         当年可以顺利考上台大,成绩一定相当优秀吧?
(谦虚貌)成绩不错,若没记错,我是那时候那么多大马留学生中第4个顺利4年毕业的物理系学生。
        那请问你喜欢教书吗?我在兴华教了一年又三个月,当时学校有千多个学生,规模不算小,学生的表现相当不错。我很享受教书的过程,喜欢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思维方式跟我们不一样,教书的同时也是交流。


2. 可以与我们分享您后来离开兴华去纽西兰念硕士的过程?听说您当时只带着很少的钱就飞过去念书?
        当时决定到纽西兰念研究所,升学资料也显示不用太担心费用的问题,因为工读的机会很多,还可以申请助学金。当时候我除了当助教,还帮忙带大一、大二生做研究。我还到外面餐馆打工,一个小时可以赚10块纽币。先进
的国家有不少兼职机会,就看你怎么制定计划、安排时间。只要人不要太害怕未知的事,就会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
就像当时我只有飞机票和基本费用,都可以想办法让自己安定下来。除了当助教和在餐馆打工,我也积极学习和做自己的研究,打工赚来的钱,还可以存下来毕业后带回国当生活费。
我还有个疑问,或许可以给兴华的学生一些借鉴。那时候的你英文好吗?去到纽西兰有面对语言上的问题?
        其实现在的兴华学生的英文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ELC的发展和教学让他们可以掌握更好的英语水平。我觉得学习一门语言,语境和坚持很重要。为了读懂教科书,你必须每天看,久了也就通了;每天写报告,时间长了,语法也会越来越好;每天要说英语,习惯了也就越说越流利。虽然要花很大的心力和精神,但经过好几个月的训练,英文也会变得比较正规。我还是那句:不要害怕未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健康的心理建设,就可以一步步解决问题。
        我看余安先生您是个适合做研究的人吧?怎么当时不选择继续修博士学位呢?
其实念完硕士,教授也劝我留下来念博士。不继续有两个原因,一是那时候我的母亲突然过世,需要回来处理家里的事项。二是我也计划了要回国,没有打算继续留在纽西兰发展。那段日子,我在纽西兰看到很多海外华人,当中包括很多大马华人,就算当上专业人士,生活也不如想象中好,他们在国外扮演着非主流的角色,不像在大马活得那么顺心。此外,身在纽西兰,总感觉那里不是自己文化的地方,要找间庙宇去拜拜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当时也在纽西兰认识了一些中国同学,通过观察他们有了些想法。因为六四事件,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彻底的绝望、愤怒,他们比较务实,选择不回国,不像我们大马华人子弟,有想要为国奉献的热忱,可能他们国家人口很多,不像我们总是想看如何为自己的族群付出。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同为华人,我们跟中国人还是不一样,当时的我有明确可努力的方向。因此,我最后选择回来马来西亚,好好扮演自己的“螺丝钉”角色,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回馈社会。


澳门大学浸入式英语夏令营

 

刘凯铷(高一理忠)报道
        我校4名学生刘凯铷、陈慧琪、黄靖翔、吴嘉胜,于7月31日至8月5日前往澳门大学参加由澳门大学英语中心举办的“中学生英语夏令营”。澳门大学位于氹仔(Taipa),环境优美,面积广大,设备齐全,内设有餐厅、银行、邮局、图书馆等,更设有巴士干线通往澳门各地,十分便利。

        该夏令营的主题为“浸入式英语”(Immersion English),即让中学生将课堂所学的英文语法、词汇运用在生活中,通过艺术创作、团康活动及表演呈现等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及顺畅度。此英语夏令营集合了来自香港、澳门、中国大陆、台湾及马来西亚的中学生,亦邀请了3位国际著名英文讲师,即来自日本的Lucas Dickerson、美国的Crystal Bock Thiessen 以及乌克兰的Eve Smith担任夏令营的导师。

        入营后,所有参与夏令营的学生被分成3组,每一组跟随一位导师进行每日2小时30分钟的核心课程(Core Class)。每一位导师的教课模式不尽相同,例如:Lucas导师的课程以绘画艺术为主,利用不同形式的作画材料来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并从中学习英文单词;Crystal导师则是利用摄影艺术及电脑应用程式,结合科技与学习,将英文融入生活中,从做中学,学中做,并同时教导学生摄影及自拍的技巧,使课程丰富有趣;而Eve导师的教学则以音乐为主,要求学生自编音乐剧、自创歌词及戏剧表演,并利用谱曲填词游戏来训练学生的英语聆听能力,让学生在享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学习英文。
        此外,在分组活动中,每一组同学必须呈现2部Lipsync(唇形同步)表演,即在歌曲播放时无声地跟着歌曲的节奏与歌词含义进行一系列的舞蹈或戏剧表演。每一组的表演都相当出色,逗得现场的观众都捧腹大笑,煞是有趣。

        在第三天的活动中,主办当局邀请了澳门当地著名舞台剧艺术家Ines Kuan为学员进行演艺及戏剧的指导。Ines Kuan老师的课别出心裁,他利用不同的节奏及各种模仿动作让学员解放自己,摆脱既有形象去表演,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另一项活动是利用8名学生以双手搭起“信任之桥”,并承接一名跳入的学员。这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信任别人的勇气,只有当你足够相信身边的人,才会平安落入“信任之桥”之中。其中,我校吴嘉胜、刘凯铷、黄靖翔也参与是项活动,加入互信的行列中。

        营会期间,我校4位同学亦受邀会见澳门大学全球事务总监冯达旋教授,进行两校交流。我们与澳门大学代表谈到未来规划与理想、我国教育体系、独中的发展以及独中生的升学道路,并得到冯达旋教授热烈邀请至澳门大学就读。

        闭幕礼当天有一成果发表会(Finale),提供平台让学员将5天所学呈现出来。学员们积极把握空闲的时间排练,尤其是组别活动以及宵禁前的活动时间,同时把握机会进行各校间的交流。当天,不同导师的学员以英语为媒介各自呈现所学到的专长。第一组是由Eve导师指导的组别,带来搞笑版舞台剧——《Phantom of The Opera》以及Firework舞蹈表演,幽默的喜剧以及欢快的节奏成功带动全场气氛。第二组则是由Crystal导师带领,带来3首学生自创诗歌(Poem),极富感情的朗诵将全场观众带入诗歌的意境里。第三组由Lucas导师指导,以戏剧的方式呈现,幽默风趣的剧情逗笑全场,使观众们留下欢乐回忆。而之前在Lipsync胜出的3支队伍亦在三组表演中穿插呈现,让观众们得以再次感受整体的氛围。最后,整个夏令营在全体一起高唱营歌下圆满落幕。值得一提的是,该夏令营的营歌为我校陈慧琪所创作。

        英语夏令营在8月5日结束,但为了深刻了解澳门及体会澳门文化,我们亦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于8月6日游玩澳门。其中包括大三巴、澳门历史博物馆、葡萄牙殖民时期的警局与邮局等,令参与同学深入了解澳门的历史与地理知识。澳门大学英语中心的负责人亦热情宴请当地著名的葡萄牙餐点,使我们深刻体会浓浓的葡萄牙风情。最后,希望这次的交流能巩固澳门大学与我校之间的合作,让跨国的友情与文化交流擦出更多火花。